家有温度:颐家回顾篇-再见

引子:

“利西路日间照护中心”是颐家最早的一家为老服务中心,它坐落于长宁区江苏街道的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上,由于位置偏僻,第一次去参观的人总会费些波折。不过就是这样一个位置偏僻的中心,曾经最多时入住过十五名日托老人。而经过四年的辛勤耕耘,这个不满100平的小小空间让颐家获得了多项市级荣誉。

虽然,为了更大的发展,利西路日间照护中心将于2016年底整体搬迁到200平的安化路日间照护中心去了。但是,毕竟这是个承载颐家记忆的地方,这里的人、事、物都是有故事的,因此,我们特别设计了回顾篇,期待与各位关注颐家的朋友一起,再次重温那些感动我们的往事。

编者语:

人生在世、免不过生老病死,出生的时候,哭了,围着我们的人笑;人人都会老,离开的时候带着微笑,周围人表于面的哀伤,对已故人深深的怀念。

怀念过去的故人,怀念曾经的光景,怀念逝去的美好。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生命总要经历离别,有多少的时过境迁,有多少的人去楼空,有多少的曲终人散,有多少的物是人非。

对亲人的怀念是永不会停止的,怀念是多种多样,阿婆的伤痛、妈妈的文字、小女儿情绪……

不管怎样,已故的人永远活在心里。

再见

刘丽是一名居家上门服务的工作人员。

“在我从事养老工作时我就知道会有这样一天,明明已经做好足了心理的准备,可真的发生时还是很难以接受。”

在后来的回忆中,小丽这么说道。

小丽居家上门服务的老人中,有一位叫王奶奶的99岁高龄老人。2014年4月,小丽第一次去王奶奶家的时候,王奶奶身体倍儿棒——在屋里散步,听听收音机,每次去老人家中王奶奶都会冲小丽微笑。

“小丽你来啦,谢谢你来看我!”王奶奶招手说道。赶上天气好还能见老人家在客厅的窗户旁边晒太阳。

    自从10月国庆的时候摔了一跤后王奶奶的身体状况就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吃不下饭,再加上天气渐渐寒冷,王奶奶卧床不起。

“我每次去陪她说说话,给她做做按摩,活动一下身体,虽然每次聊天我都很开心,可是看着越来越瘦的奶奶我心里却是很难过,因为奶奶身上的肌肉萎缩的很明显,仅仅是短短的几天就能看出有很大的差别,也已经不能再起来活动了。”小丽向我们描述。

    “我告诉奶奶的家人,王奶奶这样下去身体很快就会垮掉。家里人也很是理解,在早早的做着心理准备。”

“11月13号早上陈阿姨抱奶奶起床小便时就发现不对,王奶奶踹不上气,晕了过去,陈阿姨一下子慌了,哭了起来。阿姨向叔叔说明情况,感觉是王奶奶快不行了,阿姨就立即让妹妹和儿子回来。”

“陈阿姨在叫妹妹和儿子的时候也叫了我,接到电话时我足足的愣了好一会。”

“我到的时候,陈阿姨和我说从早上5点到9点,王奶奶一直处在昏迷的状态,时不时会睁开眼睛。”

“我到的时候家人都来齐了,王奶奶看着站在床边的人,一一地打招呼。看了看我,奶奶脸上带着微笑,像沐浴在四月阳光下睡去一般,慢慢的闭上了眼睛。”

16号的时候,小丽买了7支菊花去看忘已故的王奶奶,陈阿姨和叔叔明显都憔悴不少,小丽给王奶奶上了一炷香,恭恭敬敬的鞠三个躬。

陈阿姨问小丽:“你怕吗,家里设的灵堂你会不会害怕?”小丽没有回答,看着奶奶微笑的相片,仿佛陷入了沉思。

    “我当时是想着奶奶慈爱的笑脸。家里人都来为她送了行,奶奶死前是没有遗憾的吧,微笑着离开应该就是最好的证明。”  

小丽劝慰陈阿姨及叔叔早些走出来“奶奶是自然离去的,没有留遗憾,我可以感觉得到。所以,我让他们放宽心,好好的生活,把奶奶的微笑永远记在心里。”

王奶奶的离去,是一种宁静且安详的离开,没有那么温馨,却很朴素,没有凄惨。懂她的人平时已经对她的思想和习惯了解得十分透彻,人生的意义在离开之前已经想的很清楚。

愿离去的人就此不要太多的留恋,到达另外一个世界,看到另外一种景象,那里,也有你思念的亲人。

安详、宁静、留住最后的尊严在亲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