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温度】颐家回顾篇(终章)- 奉献


引子:

  “利西路日间照护中心”是颐家最早的一家为老服务中心,它坐落于长宁区江苏街道的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上,由于位置偏僻,第一次去参观的人总会费些波折。不过就是这样一个位置偏僻的中心,曾经最多时入住过十五名日托老人。而经过四年的辛勤耕耘,这个不满100平的小小空间让颐家获得了多项市级荣誉。

   虽然,为了更大的发展,利西路日间照护中心将于2016年底整体搬迁到200平的安化路日间照护中心去了。但是,毕竟这是个承载颐家记忆的地方,这里的人、事、物都是有故事的,因此,我们特别设计了回顾篇,期待与各位关注颐家的朋友一起,再次重温那些感动我们的往事。

编者语:

   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动也是一种信念。如人们所常说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奉献,激励了他人,也鼓舞了自己。奉献,是源自内心小小的感恩之心,常怀奉献之心的人真正懂得人生的快乐,心拥奉献之念的人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谛,奉献的精神,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奉献乃生活的真正意义”——阿德勒。

戴老师是颐家退休返聘的一名居家上门服务人员,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的称号。

数10年来,戴老师一直勤勤恳恳为需要帮助的老人做着生活照料服务,包括给老人洗澡、助餐等。有时,她也会随康复师上门给老人进行康复协助。

正在给老人洗脚的戴老师

有幸跟戴老师聊天的时候,有时会提及:“戴老师,您从事护理工作三十余载,资历那么深厚,做护理师专业培训老师都可以,也完全可以指导他人工作,为什么还要自己亲自动手呢?”

戴老师是这样回答我们的:“我做培训也并不是没有的,但目前失能老人对专业护理的需求量比较大,总要有人去动手落地去做护理。比方说江苏路街道找给到我们,让我们为社区的高龄老人进行居家上门服务。我印象很深刻,其中有一个96岁的老太太,因有心灵危机,急需人跟她聊天,但她只接受上海户籍,且年龄在50到60岁之间的居家上门服务人员为她提供上门服务,否则就拒绝,我想如果我不去的话,我们就无法给老太太提供这次居家上门服务了,于是就约了个时间到老人家里跟老人聊一聊,打开她的心扉让她接受我们的服务。”

“其实去过老太太家后我也很高兴,老太太很有学问的,毛笔字写得非常漂亮,给街道作的诗也都是韵味十足,带押韵的,念起来很上口的。”

   当聊到为什么退休了还一直做这样服务于失能老人、又脏又累、有时还不受老人待见的工作时,戴老师给我们的回答是这样的:

“这些需要帮助的老人有的是非常苦的,他们有的是独居,没有人陪说话聊天会很寂寞。像我一直照顾的那个王阿姨,每次帮她洗好澡,她都要跟我聊上半个小时的天才肯我走。更有的是瘫痪(失能)的,特别是瘫痪加患病的老人,像有一家的张阿姨不仅瘫痪卧床不起,还患有大肠癌,排遗物都是用插在身上的管子导出来的,一段时间不做护理身上就会很难过。”

   “那张阿姨的子女们呢?”我问道。

   “张阿姨唯一的女儿患病,也是需要人照料的,所以,我就想如果我不去做这些事情,更多像王阿姨张阿姨这样需要帮助的老人他们的生活质量谁来把关呢?”

   “其实,当给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时,进门和出门时老人精神状态前后鲜明的对比,让我觉得所做一切是值得的,有成就感,所以也希望我的一份微薄之力能帮助一些困难老人们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

颐家人中还有许多像戴老师这样一直默默奉献的人,他们对老人充满爱、充满孝心,有着为老尽孝的理想,有着一颗无私奉献的心。

奉献就是把阳光送给黑暗的人,把温暖送给寒冷中的人,把帮助送给困境中的人,把勇气送给失落中的人。

人人奉献出一点点爱,全天下老人们将有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写在最后的话:

1月3日,安化路日间照护中心就要试营业了,因此,我们的“利西路日间照护中心”回顾篇也将告一段落。在整个系列文章中,我们带领大家在中心体会了临终关怀的那句“再见”,创业初期的“感恩”,失智老人的“愿望”,居家上门的“平凡”,以及颐家服务的“人情味”。

让我们期待在新中心会发生些新的故事,关于你,关于我,也关于爱……